尊重他人,坚韧自己——史学家阎崇年先生莅临丰金公益讲堂阐释人生哲理
来源: | 作者:fengjinjituan | 发布时间: 1700天前 | 138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题记: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。”——李世民 


       “处暑满地黄,家家修廪仓。”时值暑去秋来的美好时节,丰金国学学校顾问阎崇年先生再次现身丰金公益讲堂。用历史的视角,采撷过往的轶事;用大家的睿智,阐释人生的哲理。在座的社会贤达、丰金集团领导、丰金博苑国学幼儿园和国学学校,以及丰金书院和爱心餐厅的老师们,怀着崇敬感恩的心情,认真地聆听着、思索着……

  阎崇年先生首开央视“百家讲坛”,身兼国内外多所大学客座教授、研究院所领导职务,著述丰硕,足迹遍布世界各地,为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和国际性学术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,是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,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。阎崇年先生热爱和尊重教育,一直重视和关注基础教育,尤其是为“丰金国学学校”的创办和发展,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,倾注着无限的期望与祝愿。为此,在开讲之前,阎崇年先生特地为学校亲笔题词:“崇德、启智、健体、重行”。


     简短的八个字,从“德、智、体、行”四个方面,蕴含着阎老对教育的深刻理解,也寄托着阎老对丰金国学学校的深情。德是人生的基石,智慧比知识更重要,为了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身体健康,学校培养的学生,不能是“纸上谈兵的赵括”,要是“知行合一的王阳明”。阎崇年先生高屋建瓴、明晰精炼地为学校指明了方向,全体丰金人深受鼓舞。 


 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,阎崇年先生围绕教育和人生,用自己八十多年丰富的阅历,和对几千年历史研究的感悟,着重阐述了影响人生成败的两个重要因素——“尊重和坚韧”。阎老语重心长地说,老师面临的是学生,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,每个家长的子女将来走向社会,成功与失败,影响因素很多,自己每次着重讲两个因素,下次再讲两个因素,希望这些对大家有所启迪。

  谈到尊重,阎老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告诉大家,每个人都生活在复杂的关系之中,仅从血缘关系来讲,往上有父母、祖父母,舅爷、舅妈,姥姥、姥爷,往下有堂哥、堂妹,表哥,表妹等父系系统和母系系统的社会关系;在单位,有各级领导、同事关系;在住所,有街坊邻居、左邻右舍的关系;外出有乘客、司机的关系;吃饭有服务员、厨师的关系……阎老风趣幽默地说,这些关系一天一夜也罗列不完,任何人不可能独立存在,自己小时候所读的小说《鲁滨逊漂流记》,鲁滨逊自己一个人生活在一座荒岛上,那只是理想之中,一个人没法生活。人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,必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集体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。

  个人与他人,有千百种关系,处理好这些关系,首先就是尊重。阎老用他渊博的学识告诉大家,“尊”字里面首先含“酒”,省了三点水,“酒”在古代是祭祀用的,“酉”字上面加两点,就是一个“酋”字,“酋长”就是一个部落里面最高最大,最值得尊敬的。“尊”字下面还有一个“寸”字,它是由“廾”字简化而来,表示双手捧着,对祖先恭恭敬敬。而“重”字,是一个“千”字加“里”字而成,“千里”也有人解读为“出”,“出千里”须厚重、庄重、郑重。阎老旁征博引,不时选取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史实,将对别人的尊重,详细论证、阐述为八个方面。 


1、目尊
  目尊,或称之为眼尊。要用眼尊重别人,就是要用仰慕、学习、欣赏、喜悦的目光,怜悯、帮助、善良、关心、同情的目光看人。不能轻视、蔑视、鄙视、斜视、歧视,如果你心里不快,就会通过目光表现出来,别人还能与你交心吗?讲到这里,阎老特别强调,我们不仅要对“尊者、贵者、贤者、长者、富者、能者” 这六种人表现出尊重,也要对“卑者、贱者、弱者、幼者、贫者、拙者”这六种人一样尊重。针对社会上有些“仇富”的歪风,阎老告诫我们,这是过去遗留下来的糟粕,富了就要打倒在地。现在是社会主义时代,富人之所以能富,一定有其过人之处,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,改善自己,也使自己富起来。通过阎老的讲解,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语,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”感觉犹言在耳。 

2、耳尊
   耳尊。与人交往,见了人就要说话,别人说了就要听。人们往往对前六种人说的话能听,对后六种人说的不能听;领导干部往往对下级说的,不能耐心地听,心不在焉,这些都没有做到“耳尊”。批评的话、表扬的话都要倾听,实在很忙,可以说声:“对不起,我很忙,暂时打住,我以后再听”,这是一种尊重、平等的态度。阎老特别提醒,在座做老师的,要学会“耳尊”学生,对“幼者”的话要认真听,不能忽视,更不能说“我有事、我忙”,而漠视学生话语。 

3、容尊
  容尊。我们见了人,不能满脸愁容,怒目而视;要和颜悦色,满面春风。喜悦高兴的心情,在面容上表现出来,这样相互间的态度自然就好了。特别是对有诉求的人,要和善、细致,充分交谈,表现出友好积极的态度,春风化雨。 

4、言尊
  言尊。言为心声,心里讨厌、烦躁时,人说出的话就敷衍搪塞,就不美言丽语。如果说出的话伤了人,别人可能记住一辈子,重则有牢狱之灾,甚至引来灭门之祸。祸从口出,一句话事关重大,可升可降,有时关乎生死,我们应该谨言慎行。对此,阎老从历史的烟云中,信手拈来一些实例,加以明证。 

  清朝道光帝,其弟绵恺身为亲王,内廷行走,年薪一万两,是一个知县年薪50两的两百倍,其嫂子也就是当朝皇后去世时,其上表的悼文是“百姓如丧考妣,四海遏密八音”,本是引自《尚书》,不想因一个“考”字,引起皇帝动怒,削其官职,罚薪十年。“妣”指母丧,而“考”则指父丧。皇后去世,上表写“百姓如丧考妣”,此处的“考”字,则可指代皇帝了,自然是帝心不悦。这就是典型的不会说话,言不尊导致的灾祸。

      再就是明朝著名的“梃击案”。万历皇帝的太子朱常洛在皇宫被一个叫张差的外人打了,这可是特大要案。一个外人是如何进得了皇宫,识得皇宫的路,到得了东宫,要将皇太子给打了,其背后必定有人。幕后作俑者是郑贵妃,她非常得万历皇帝的宠爱,霸道骄横,暗中唆使宫里太监,对太子不轨,张差就是被叫庞保、刘成的两个小太监引进皇宫的。此事如果追查到郑贵妃头上,这就是死罪,而她的靠山就是皇帝,定郑贵妃死罪,就是得罪了皇帝。而皇太子被打,又不得不查,这该如何结案,大学士吴道南十分苦恼,若处理不好,自己性命难保。他找到了同朝为官的孙承宗,孙承宗考进士时夺得榜眼,在翰林院做事,思维活跃,处事周到。他为吴道南出了如下主意:“事关东宫,不可不问;事连贵妃,不可深问。庞保、刘成以下,不可不问;庞保、刘成以上,不可深问。”郑贵妃找到皇帝一通哭泣,皇帝让找太子,郑贵妃又到太子处一通哭泣,太子也什么话不敢说,也是哭泣。最后由皇太后出面,此乃家事,各自放下。结果,“梃击案”张差、庞保、刘成被杀。一场错综复杂的“梃击案”就这样化于无形,所以说“言尊”非常重要,孙承宗也因会说话,不断得到升迁。

  再说明朝镇守山海关的经略王在晋,在山海关以外的八里堡再修筑一道重城,以防止后金兵入关,而在山海关的兵备佥事袁崇焕,则上书阐明重城应该修建在距山海关两百里外的宁远(今兴城),充分利用当地首山与窟窿山之间的狭窄关隘,扼守辽西走廊的咽喉。宰相叶向高犹豫不决之际,帝师孙承宗自请前往山海关沿线考察,经与袁崇焕一起实地查看,认定重城建在宁远(今兴城)更为有利。孙承宗就此与王在晋“推心告语七昼夜”,王在晋仍不认同。回到京城后,孙承宗再一次给皇帝上课的闲暇时间,谈到山海关修建重城的事,获得皇帝奏准,同时也给皇帝留下一个“王在晋不可重用”的话。在山海关再修建一道重城,袁崇焕给了一个“建议”,孙承宗认为“可”,王在晋就是“不”答应。对下属“言尊”与“不尊”,最后收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,王在晋被免去辽东经略之职,孙承宗做了辽东经略。 

5、理尊
  理尊。对人对事,在道理上无论是否赞成,都应该尊重。尊重别人不论是“理屈”,还是“理直”,是对人格上的尊重。听到这里,我想到历史上的王安石与苏东坡,二人在政治上背道而驰,在官场上针锋相对,苏东坡几经流放。可当王安石罢相后,苏东坡与其多次会面,甚至产生结邻之愿。这是人格上的互尊互敬,情感上的惺惺相惜,境遇上的互帮互励。 

6、心尊
  心尊。在这点上,阎老表明我们应该学习佛家的慈悲为怀,包容天下之心。哪怕是大恶不赦的罪犯,在处决之前也不忘放弃,给予善待、关爱,死之前亦可“闻道”、“改过”,转生的时候也能做个好人。这种对所有人的慈悲善心,是打心里头尊重每一个生命,感化每一个人,从而警示其他人,应该好好做人。这是人伦道义上的尊重,不带有任何条件,不是一般的礼仪,也不是乔装出来的。 

7、悦尊
  悦尊。尊重别人,是发自内心的高兴,自己心甘情愿、喜悦地去做,而不是受逼迫,有目的地要去迎合别人。据此,我想到人们时常说“别人尊重我,不是因为我优秀,而是别人优秀”。凡是优秀的人,都会喜悦地,不加修饰地,天然地去尊重别人,这是何等高贵、释然的一种境界。 

8、身尊
  身尊。就是身体上要尊重别人,与人交流时,不宜翘腿、后仰、侧歪等姿势,显得轻浮、不耐烦;而应端正、平视、优雅,表现出谦虚、真诚、友善。

  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美德,仅有尊重还不够,我们还得修炼好自己,例如从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,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等多个方面,不断提升自己内在的气质,把尊重他人转化为一种无意识的言谈举止。 


        成功的因素有很多,立志、奋斗……然而真正的成功,往往不是靠聪明、知识,而是靠“坚韧”。阎老从“韧”字开始,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读“坚韧”的可贵。

  “韧”同“靭”,其中“韦”同“革”,“革”源于“皮”。“皮”带毛,而去了毛的“皮”,即为“革”,“皮”还分为“生皮”和“熟皮”,只有经过加工的“熟皮”才会“韧”。“韦”就是“皮绳”,成语“韦编三绝”,就是指读书刻苦,把编连竹简或木简的皮绳,翻断了无数次。

  讲到“韧”,阎老深有感触地指出,人要有“韧性”,要经得起“磨”;甚至还打趣地指出,我们山东人就是太刚、太倔、太拗,韧性不足,缺乏柔性,这就是山东人的性格特点,引起在座听众会心的微笑。接着阎老再次从广袤的历史典籍中,采撷出几个平凡人物,因其“韧”,而最终走向了不平凡的事例。

    一位是苏州人文震孟,其曾祖父文徵明是大书法家,很有节气,作品千金难求,但他有一个三不卖原则:对外使臣不卖,达官显贵不卖,人品不好的不卖。文家开有“家馆”,也就是自己家的私塾,文震孟及其家族小孩,就在“家馆”里面读书。文震孟很聪明,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就失败,第二次又失败,第三次还是落榜,就这样文震孟考了九次才考中,前后经历了三个皇帝。当时进士考试三年一次,文震孟到了47岁才考上,而且最后考的非常好,中了状元,做了大学士,当了帝师,可谓是大器晚成。

   再就是我们身边,烟台福山的王懿荣,先结了婚,后考举人,一次、两次、三次、四次、五次、六次,都没考中。当时,每次举人考试过后,都有卖“题名录”的,看是否考中。其妻出身书香门第,非常期望自己的丈夫能考中,可是每次看到“题名录”,又非常伤心,又不能给丈夫打击,就逐渐出现精神抑郁恍惚,以至不敢听到“题名录”的叫卖声。直到其妻去世后,第七次王懿荣才考中。王懿荣终究成为著名的金石学家,“甲骨文之父”,忠贞爱国志士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,偕家人从容投井殉国,名垂青史。

  历史上类似的人物,阎老还列举了徐元梦,同时也以自身做一篇小文章为例,一篇不足一千字的文章,阎老还会修改三十多次,其中折射的不仅是一般的“韧性”,更是阎老这样的大家对学问一丝不苟、严谨求精的作风。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失败,学习上的挫折,阎老也列举了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。有的人高考受挫,就选择轻生,没有考虑到父母亲人的感受;有的人,一次不行,来年再考,最终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,事业有成,生活幸福。至此,阎老一再强调,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,要有“韧性”,不能只是鼓励,只能接受成功,不能承担失败,人生失败的次数很多,要教育学生学会面对。同时,做老师的,也不能因学生的一次失败就加以否定,就下结论,有很多人大器晚成,人到死了才能“盖棺定论”。 

  八十多岁高龄的阎老睿智、健朗,在讲台上不经意中,已经两个多小时了。我们聆听阎老娓娓道来的是家常,参透的是历史,感悟的是人生,传递的是至理。其谆谆话语,朴实平静,却沁人心脾,余音绕梁。

  衷心祝愿阎老身体健康,热切地期待着能再次聆听到阎老带给我们的人生哲思。

弘扬儒商精神,促进诚信建设

传承圣贤文化,共建和谐社会